甘州区农业用水的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秦宏毅  日期:2014-04-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Logistic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用水户协会 绩效分析 网络层次分析法 
描述:随着原有农村灌溉管理制度暴露各种问题,在现实中水资源管理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此时,我国灌溉管理制度在国际背景参与式管理热潮下,开始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来实现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的新制度。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后,因为其管水用水更合理,实现了降低了交易费用、明晰了水利工程的产权、并促进了节约用水、增强了农民的参与意识等效益;另外也必须承担协会成立之初时的设计成本和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成本。 论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甘州区6个灌区15个用水户协会和110农业用水户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过程、运行的绩效分析和影响农民加入用水户协会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户视角下协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现行用水户协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在文献整理和实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甘州区用水户协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选取适应当地特色的评价指标外,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还考虑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得到了各指标科学的一个综合权重。具体考虑的绩效包括用水户的参与效应、工程运行与维护效应、节水效应、水费收取效应、投劳节约效应和灌溉面积改善效应6个维度的16个指标。在网络层次分析模型下各指标值并非单一的等权重,而是受相互影响和作用后产生的权重不等。其中,工程管理准则中的两个指标重要性较突出,权重值分列第一和第三重要,以斗渠以下渠道衬砌变化率指标权重最高,水利工程完好变化率第三。排名第二的指标为投劳管理中的护渠投劳变化率;排名最后的为面积管理中的玉米单产变化率指标。指标的权重排序大致可知,工程管理影响最大,其次是投劳管理、节水管理、水费管理和参与度,最后是灌溉面积管理。 在各个指标的权重基础上,结合指标的调查统计结果可计算各协会的运行绩效。结果显示,自成立用水户协会以来,各协会的总绩效值都并不十分突出,最高绩效值为大满灌区平顺村的0.5;最低值为上三灌区上三渠马子上段用水户协会0.14。而且,16个分绩效中有7个子绩效的最大频数为0,也就是说协会前后这些子项方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协会的成立并没有改善相应的功能。 此外,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参与用水户协会的影响因素可知,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种植灌溉特征对其加入用水户协会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二元logistic回归的模型结果显示,解释变量中的男性、务农人数比例、农业收入比例、耕地面积、河灌地、以及灌区变量中的盈科、大满、西浚和乌江都对农民不加入用水户协会有负向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因素是促进农民加入用水户协会的。其余影响显著的解释变量包括年龄、能否及时灌水、2012年灌溉费用、水费比例以及灌区变量中的上三灌区则对其有正面影响,抑制了农户加入用水户协会。 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农户的家庭特征变量中农业收入比例、种植灌溉特征中的河灌地对农民不愿意加入用水户协会有负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个指标值越大,农户越希望加入用水户协会。种植和灌溉特征变量中的能否及时灌水、2012年灌溉费用、水费比例和灌区变量对农民不愿意加入用水户协会有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变量的值越大,农户越不希望加入用水户协会。 最后论文总结了我国发展和运行用水户协会存在的问题,包括协会组建的边界和规模问题,农户普遍缺乏参与式管理的意识,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协会运行管理经费不足和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界定明晰度不够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打破行政格局,提倡按水文边界构建用水户协会;加强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提供协会更多的融资和集资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等。
宁夏黄土高原马铃薯连作及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 秦越  日期:2014-03-01 来源 :宁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rDNA T 间作栽培 连作栽培 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BOXAIR 16S 马铃薯 RFLP PCR 
描述:马铃薯是宁夏黄土高原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作物,在宁夏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马铃薯连作栽培现象非常普遍。本研究采用BOXAIR-PCR、16S rDNA和T-RFLP技术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探讨马铃薯连作障碍原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BOXAIR-PCR、16S rDNA技术对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四个连作年限两个生育时期8份土样共分离到91株细菌菌株,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31-0.939,分群结果分散,遗传结构存在多样性,不同连作年限结薯期根际土细菌群落分布不同,且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结合酶切图谱筛选出的41个代表菌株可分为23个种,分属于12个属,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最多,占53.6%,23个细菌种分布于6个系统发育群。 (2)利用T-RFLP技术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和对照连作0年相比,马铃薯连作栽培1年,6年和10年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水平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土壤真菌多样性水平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菌群结构发生变化;各连作栽培年限、不同生育时期的非根际土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水平均高于根际土的多样性水平,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生育时期关系不大。 (3)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群落的总纲数下降,成熟期根际土细菌群落的益生菌在减少,潜在的病原菌在增加,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的功能受到破坏。芽孢杆菌纲与鞘氨醇杆菌纲细菌所占比例随连作年限增加而下降,连作0年根际土中丝状杆菌属细菌在连作后的土壤中消失;β-变形菌纲细菌所占比例随连作栽培年限增加而升高,在连作10年的根际土中还出现了有潜在致病菌的罗尔斯通菌属特有的细菌。 (4)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座囊菌纲煤炱目所占比例最大,座囊菌目和丝孢酵母目为根际土中特有菌目,炭角菌目和花耳目则为非根际土的特有菌目。无论根际土还是非根际土,煤炱目,肉座菌目及蜡壳耳目在四个连作年限各生育时期土样中均出现,在结薯期和成熟期的土样中,煤炱目的比例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肉座菌目和蜡壳耳目比例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升高。 (5)间作栽培能够改变连作马铃薯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水平,其中马铃薯/蚕豆间作模式对马铃薯连作栽培土壤改良的效果好于马铃薯/玉,米和马铃薯/荞麦的间作模式,并且对马铃薯连作年限越长的土壤改良效果越好。
唐代关中农田水利、水利管理及立法研究
作者: 陈雨梅  日期:2010-06-30 来源 :西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唐代关中 水利法规 农田水利 水利管理 
描述: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农田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存亡。关中是唐朝都城所在地,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是受到统治者的关注。唐王朝不仅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而且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这时期确立的管理体制及水利法规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研究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及立法问题,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管理与立法问题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的五大方面,即郑白渠、六门堰、渭南地区水利建设、华阴水利建设、同州水利建设,探讨这些水利在唐代的维修与发展,理清关中水利的脉络。第三部分介绍唐代水利管理机构设置,以《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中刘仁师整治泾渠事例为例,探讨水利管理层面的中央及地方水利机构设置及具体职责分工,利用文献资料探讨水利管理权力主体在唐代的变化。第四部分探讨唐代水利法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唐代的《水部式》、《唐律疏议》、《营缮令》、《沙州敦煌县行用水施行细则》中的水利条文出发,欲窥唐代水利法规的全貌。唐代水利法规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西夏《天盛律令》及李好文的《长安志图》中相关水利法规探讨对唐水利法规的继承性。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与水相关的几个问题,以泾河上的碾硙为例,探讨水利具体执行过程与水利法规上的冲突;唐代关中水利在唐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唐代关中名胜古迹与水的关系;关中农田水利对生态的影响。
厚皮甜瓜耗水规律与调亏灌溉效应研究
作者: 高慧娟  日期:2010-06-01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光合特性 产量 调亏灌溉 耗水规律 水分利用效率 甜瓜 
描述:本试验于2009年4月~2009年8月在甘肃民勤县农技中心试验站进行,以银帝和玉金香为试验材料,在甜瓜的播种-开花期、开花-膨大期和膨大-采收期分别设置充分灌溉(对照)、轻度调亏灌溉和中度调亏灌溉三个水平,在此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甜瓜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模数、耗水强度、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探明甜瓜耗水规律,研究甜瓜生长发育及生理对调亏灌溉的响应,制定灌水制度,为实现甜瓜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甜瓜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银帝各水分亏缺处理的耗水量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除在膨大-开花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外,玉金香其它各水分亏缺处理的耗水量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水分亏缺处理之间差异显著。 (2)不同水分处理对银帝和玉金香全生育期耗水规律影响不大,仅在耗水量上产生差异。充分灌溉处理下,银帝全生育期耗水量为301.02mm,比玉金香高出32.99mm。甜瓜在整个生育期的耗水表现为播种-开花期小、开花-膨大期大、膨大-采收期小的规律。 (3)银帝、玉金香在整个生育期的耗水强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其在开花-膨大期的耗水强度最大,银帝各水分亏缺处理平均耗水强度为4.84mm/d,玉金香各水分亏缺处理平均耗水强度为4.58mm/d,膨大-采收期的最小,银帝各水分亏缺处理平均耗水强度为1.92mm/d,玉金香各水分亏缺处理平均耗水强度为为1.24mm/d。 (4)银帝、玉金香在播种-开花、开花-膨大期经历中度水分亏缺处理的蔓长、茎粗和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严重制约了甜瓜蔓长、茎粗和叶面积的生长;轻度的水分亏缺结束后复水甜瓜的蔓长、叶面积均能获得补偿生长,使得其与对照处理之间的差异减小或与对照达到接近的水平。 (5)灌水量对甜瓜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显著,在播种-开花和开花-膨大期经历中度、轻度水分亏缺后,甜瓜叶片脯氨酸显著增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开花-膨大期经历中度亏缺处理复水后甜瓜叶片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6)甜瓜在三个阶段不同水分处理光合速率均呈双峰曲线,在播种-开花、开花-膨大期,银帝、玉金香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为双峰曲线,在膨大-采收期均呈单峰曲线。银帝、玉金香在开花-膨大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显著降低叶片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水分亏缺处理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膨大-采收期,银帝、玉金香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显著降低叶片的光合速率,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7)银帝各水分亏缺处理的单果重显著小于对照,玉金香除在播种-开花和开花-膨大期经历中度水分亏缺处理显著小于对照外,其余各水分亏缺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8)各水分亏缺处理产量的方差分析表明,银帝在播种-开花和开花-膨大期经历中度水分亏缺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余各水分亏缺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玉金香除开花-膨大期经历中度水分亏缺处理外,其它各水分亏缺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膨大-采收期中度水分亏缺处理,银帝的产量(38740.68kg/hm2)不是最大的,但产量水平水分利用率WUEET(13.70 kg/m3)和灌水水分利用效率WUEI(18.56 kg/m3)最高,在播种-开花经历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WUEET(8.90kg/亩/mm)次之;在播种-开花经历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玉金香的WUEET(11.64kg/m3)最大,在膨大-采收期中度水分亏缺处理的WUEI(16.06 kg/m3)最大。综合考虑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甜瓜播种-开花期、开花-膨大期和膨大-采收期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65%-75%、75%-85%和55%-65%较为适宜。
北宋农田水利法规研究
作者: 张博  日期:2010-05-01 来源 :郑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法规 农田水利 北宋 
描述:北宋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这在北宋也不例外。北宋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法规建设,颁布和修订了诸多相关法律条文,其规模和程度都大大超过前代,且对后世影响很深。文章以北宋农田水利法规为切入点,通过回顾北宋农田水利法规制定的历史背景,初步研究其内容及相关文献,并且介绍其执行机构和机构的运行机制,最后对北宋农田水利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析。 从古代水利法发展史来看,北宋的农田水利法规在中国古代水利法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这与北宋以前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和农田水利法规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农田水利法规的出现,与北宋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及宋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有密切联系,它是北宋社会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北宋的农田水利法规,可以说是水利法规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涉及内容也比较多。在研究其内容时,我们选取了北宋有代表性的水利法规及相关文献,诸如:《疏决利害八条》、《农田利害条约》、《千仓渠水利奏立科条碑记》《上吕中丞书》、《答手诏条陈十事》、《水利书》和《吴中水利书》,进行逐一论述,以期管窥整个北宋时期农田水利法规的内容。 北宋统治者不仅重视水利立法工作,而且重视水利法规的执行机构及职官设置,形成了完备的农田水利法规执行机构和职责明确、奖惩分明的监督运行机制。水利执法监督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颁布法令和派人巡视;堤防管理和岁修制度;经常的疏浚和分水措施;明确治水的责任和奖惩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形成了严密的治水体系。 北宋农田水利法规的颁布及其实施,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应该看到农田水利法的局限性。
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作者: 刘建兰  日期:2010-05-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甘肃省 沿黄地区 水资源 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 
描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一生态环境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为当前水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区位于黄河上游,以兰州为中心、黄河为轴线,地处甘肃腹地,是甘肃河东、河西两大块的连接地带,属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带。这里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西域与内地的咽喉所在,为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集中了全省主要的现代工业力量和科技教育资源,已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以农田灌溉为主的农业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如今已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作为黄河上游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其可持续发展对甘肃、西北地区乃至黄河流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此地区的各县级单元为对象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根据对未来各年份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对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专题》中的水资源数据,水资源评价资料所用数据为1956-2006年的平均值,大约为75%的保证率;社会经济数据来自《甘肃农村年鉴》(1993-2007年)。分析时段:以2006年为初始年份,预测年份为2015、2020和2030年。 首先,本文在文献资料搜集、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述及探讨;并结合甘肃省沿黄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水资源概况,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灌溉面积、灌溉定额、节水技术、非农产业规模以及生态用水几个变量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为主要因素。 其次,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预测的需要,建立了甘肃省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等相应指标的预测模块;基于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选取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多情景假设,分析各种情景条件下整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四种典型的情景方案各有利弊,协调发展型的情景方案是可行的选择,在此情景下,区域在2018年出现水资源短缺。 最后,在水资源可流转和不可流转的两种假设前提下,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以及承载状况。结果表明:在水资源的配置不受空间约束的情况下,区域2020年虽可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但内部的差异巨大,依然存在温饱、宽裕、初步小康和全面小康4种生活水平。即总体平均掩盖了区域内部差异,总体计算所得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于分县相加所得的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因各县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 本文以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研究对象,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所得出的结论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我国农田水利政策变迁及其绩效研究
作者: 张进华  日期:2010-03-20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市场化 农田水利 公共政策 
描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建设一直是中国国家与社会管理中的一件大事。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极其重视农村水利建设,颁布了一系列农田水利政策,经过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建立起来的集权式动员体制,为传统体制时期水利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并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农田水利政策有所调整,国家逐渐减少了对农田水利的组织、管理和投入,与此同时启动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出台了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建立农田水利收费制度、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等多项政策,对农田水利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后,国家则进一步退出基层水利供给,中小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在此背景下,导致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营困境和农民的灌溉困境。 基于此,有必要对我国农田水利政策进行深入地梳理及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为现阶段的政策调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央政府颁布的农田水利政策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政策进行收集、研读和梳理,分析其产生的绩效,进而探讨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变迁之间的关联,并以大碑湾泵站这一国家大型水利设施作为案例来验证、深化相关研究结论。 基于全文分析,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在农田水利政策变迁中起着主导作用;2.我国农田水利政策对农田水利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3.大型水利设施遭遇的现实难题不仅和国家宏观政策有关,而且和微观农田水利政策有关。
明清时期三陇地区的农田水利研究
作者: 康小兰  日期:2009-05-10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三陇地区 农田水利 明清时期 
描述:我国的西北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区,缺水是这一地区农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然而缺水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西北地区的先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缺水问题的,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实践中寻求到一些对我们有益的思路,本文选择了明清时期三陇地区的农田水利开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中寻求到对今日西部大开发有益的帮助。 文章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交代了选择研究对象的目的与意义,历史上西北地区的总体水利开发概述及明清时期三陇地区的农田水利开发研究的综述。 正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发动力及开发方式入手,概括了明清时期三陇地区的水利开发状况。第二部分分析了明清时期三陇地区水利开发管理制度及其特点。第三部分总结了明清时期三陇地区的水利开发的成就。 结论部分在正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三陇地区缺水问题的三个建议。
清代甘肃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
作者: 刘维  日期:2009-05-01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清代 农业技术 土地制度 甘肃黄土高原 土地资源 
描述: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和土地制度的关系。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清代土地数量、质量和类型、土地制度以及农业技术选择的认识,分析说明了土地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农业技术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要受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制约,从而揭示出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地关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了甘肃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基础。首先,从自然地理范围和行政区划两方面,对本文的研究区域作一界定,并对该区清代行政建置的变化作了说明;其次,从地貌、土质、气候等方面,阐述了本区土地利用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简要分析了这种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部分论述甘肃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类型。本文采用以纳税亩为单位的土地统计数字,来反映耕地数量变化的趋势,通过列表统计,可以得知,本区清代的土地数量具有阶段性特征:清初,土地数量较少,时至乾嘉时期,这一数字达到高峰值,再到同治年间,土地出现骤减的现象,后来在经济恢复政策的引导下,光绪时期又有所回升。然后,对人口与土地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嘉庆末年该区的人口和耕地数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人稠地狭的矛盾极为突出;光绪时期的土地数和人口数均有所下降,但人均耕地数较高,表现出地旷人稀的特征。之后,分阶段讨论了致使土地数量增加的主导因素——垦荒政策。此外,本节内容还涉及了土地类型的问题,分别从土地所有权和征税标准两种分类依据,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对本区土地制度的特点予以分析。土地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了土地所有权制、永佃制以及耕作制度三个方面。土地占有关系的调整,使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得以发展,从而刺激了土地买卖关系的发展,但受其土地资源特性的限制,本区土地买卖的发展相对迟缓,土地交易形式也较为传统。清初的垦荒政策,刺激了永佃制的发展,使得永佃权在本区得以承认,对佃农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在清代的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并非普遍现象,而且当地农民获得永佃权的方式以垦荒为主,较为单一。有关耕作制度的特点,本文是从作物构成和复种制度两个方面说明的,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本区农作物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而且农作物的生长期往往较长,因此在正常年份,大都是一年一熟。 第四部分论述了本区清代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清代中期,该地出现了人稠地狭的矛盾,再加上土地质量较差的现实,要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唯有依靠农业技术的改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由于该区雨泽稀少、土质易旱,所以出现了撞田法、砂田法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来补给口粮,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因此要深入解决人地矛盾,还须依靠水利技术的提高,于是引灌渠道得以兴修,水车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这大大改善了本区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使得水浇地的面积得以扩大。
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建设探析
作者: 杜军辉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宁三省 抗战前后 国民政府 
描述:陕、甘、宁三省干旱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1929年发生在甘肃和陕西的特大旱灾,在一定程度讲对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1931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以及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又对三省农田水利建设起了极大催化作用。抗战前后,在特殊的国内外形势及诸多因素的促使之下,国民政府对陕、甘、宁三省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颁布农田水利建设方针、政策、设立水利专门行政机构、给予巨额资金保障和培养专门水利人才。因此,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的农田水利建设步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该三省不仅修建了许多大型灌溉工程,而且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有渠道也进行了疏浚和整修。同时,还因地制宜地开发、推广了一系列小型灌溉工程。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的各项灌溉工程在兴修前都进行了详细的查勘工作、修建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新型的建筑材料和引进近代意义上的机械设备,因而灌渠质量普遍较高,灌田效益也很大,对当时三省的社会及整个中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历史意义:首先,减缓了旱灾造成的影响,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其次,增加了农业产量,保障了战时军粮民食,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最后,复兴了农村经济,加速了陕、甘、宁三省的近代化进程。
< 1 2 3
Rss订阅